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综述br

2024-07-06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综述br

  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当面洽谈的必要,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受非典的影响程度最小,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增速自80年代以来,进口总额增速自1986年以来,均创历史新高。

  大进大出,贸易大国地位继续上升。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4383.71亿美元,增长34.6%;进口4128.36亿美元,增长39.9%。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以美元计算,2003年中国的进口额由2002年的排名第六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进口额占世界进口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的出口额则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口国;进出口额也从上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继续显著上升,进口地位首次超过出口地位。

  重要贸易伙伴又有增加。2003年中国与之进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贸易伙伴达124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的达60个,增加8个;100亿美元以上的达17个,增加5个;1000亿美元以上的达2个,增加1个。对其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贸易伙伴为109个,从其进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为7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8和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的分别为45个和40个,各增加9个和5个;100亿美元以上的分别为7个和8个,各增加2个。中国前10位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美国、香港地区、韩国、台湾地区、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荷兰,其中出口前10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香港地区、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法国,进口前10位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台湾地区、韩国、美国、德国、马来西亚、香港地区、新加坡、俄罗斯、泰国。

  非国有经济进出口增长迅猛,国有企业地位继续下降。2003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40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4%,进口2319.14亿美元,增长44.7%,分别占全国总额的54.8%和56.18%,比重均进一步提高,并保持了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最重要地位。中国的集体企业出、进口分别增长33.3%和39.7%,私营和其他企业出、进口则分别增长1.5倍和1.3倍,而国有企业出、进口仅分别增长12.4%和24.5%。国有企业虽然出口1380.33亿美元,进口1424.79亿美元,但所占全国总额比重则分别下降到31.5%和34.5%。

  进料加工贸易成为最重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近几年来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快。2003年一般贸易出口1820.34亿美元,进口18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7%和45.4%,逆差56.66亿美元;而加工贸易出口2418.49亿美元,进口1629.35亿美元,分别增长34.4%和33.3%,顺差789.14亿美元。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首次超过一般贸易,达1875.17亿美元,增长41.6%,进口1238.1亿美元,增长40.7%,顺差637.07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出口达77.5%,进口达76%,分别比上年提高3.9个和4个百分点;相对低级的来料加工贸易出、进口额仅分别增长14.4%和14.5%。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快于进口。2003年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上年增长35.9%,比初级产品出口增速快15.9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92.06%,提高0.8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274.57亿美元,增长4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3.21亿美元,增长62.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大,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且由于增速均快于进口,机电产品首次顺差达24.69亿美元,增长64.7%,而高新技术产品逆差89.81亿美元,下降了40.1%。其中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即达411.12亿美元,增长1倍多;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出口182.26亿美元,增长38.9%;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视、收音机及无线%;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出口64.12亿美元,增长54.2%;录、放像机出口59.35亿美元,增长37%;集装箱出口38.54亿美元,增长74.2%;汽车及底盘出口4.18万辆,增长2倍多。

  大宗传统商品出口有较快增长。随着加入WTO后各国对中国关税壁垒的逐年减弱,曾长期受困的中国大宗传统商品出口恢复了增长势头,2003年普遍增长较快。纺织和服装两大类产品出口789.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服装出口421.8亿美元,增长24.5%。此外,鞋类出口129.55亿美元,增长16.8%;塑料制品出口73.18亿美元,增长20.9%;家具及其零件出口72.97亿美元,增长36.2%;玩具出口59.79亿美元,增长7.3%;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50.58亿美元,增长16.1%。但这些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较快增长(其中也有企业为避免2004年降低出口退税率带来损失而在2003年突击出口的特殊因素),屡屡遭到美欧等国家和地区频发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报复。

  以能源、矿产和基础原材料为主的生产资料大量进口有力支持了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2003年进口商品结构有较大调整。初级产品进口比上年增长47.7%,比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速快9.4个百分点,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7.63%,提高0.94个百分点。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提高主要是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产品和各种基础生产原料的进口大幅增长所至: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类进口292.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5%;非食用原料类进口341.19亿美元,增长50.1%;两类合计进口占初级产品进口额的87.01%,提高1.73个百分点。其中油子及含油果实进口55.2亿美元,增长1.1倍;金属矿砂及废料进口117.91亿美元,增长62.1%;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消费需求和建立战略储备的需要,原油和成品油分别进口198.09亿美元和58.61亿美元,各增长55.3%和54.3%,合计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达11936万吨。此外,工业制成品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类进口达639.05亿美元,增长31.8%。其中,钢铁和有色金属两类进口分别达220.34亿美元和101.44亿美元,各增长62%和34.8%。此外,在打击走私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的进口高增长也为国家带来税收的大幅增加,2003年全国海关共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净入库3712亿元,比上年多收1121亿元,增长43%,无论从完成总量和增长幅度看,都创历史新高,大大增强了中央财政实力。

  加大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地区的进口,有力地带动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2003年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进口分别比上年增长42.4%、54.1%和79.1%,不仅均快于进口总额增速和从其他地区的进口增速,而且也分别快于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增速。从亚洲地区的进口达2729.3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66.1%。其中从东盟和韩国的进口分别增长51.7%和51%,增速不仅快于从欧盟(37.7%)、美国(24.3%)、俄罗斯(15.7%)的进口,而且快于从亚洲的日本(38.7%)、台湾地区(29.7%)、香港地区(3.7%)的进口增速。非洲地区有17个国家从其进口分别成倍至数百倍增长;拉丁美洲地区则有19个国家从其进口分别成倍至数万倍增长。中国对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促进了国际市场价格的稳定和提高,也带动了有关国家地区的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做出了积极贡献。

  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外贸依存度在上年首次超过50%的基础上,2003年上升到60.42%。其中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1.11%,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9.31%,分别比上年提高4.81个和5.41个百分点。

  尽管受上半年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下半年外商来华投资势头有所减弱,但全年吸收外商投资仍在上年首次实际吸收外资突破500亿美元、合同外资突破800亿美元基础上,再创新高。

  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首位。2003年中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比上年增长20.2%;外商在华实际投资额达535.05亿美元,增长1.4%;外商新签合同投资额突破1000亿美元,达1150.7亿美元,增长3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次于美国,仍为全球吸收外资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国”。

  外商独资经营仍然是外商投资的最主要形式。2003年外商转向独资办企业倾向更加明显,全年外商独资企业实际投资333.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新签合同外资816.09亿美元,增长42.5%;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达62.4%和70.9%,比上年各增加2.2个和1.7个百分点。外商以中外合资形式进行投资,增速明显慢于外商独资形式;外商以传统中外合作形式进行的实际投资继续萎缩,呈负增长态势;2002年曾异军突起的外商投资股份制形式,出现反复,签订合同外资和实际投资分别下降47.4%和52.9%。

  外商对第一、二产业投资有所减少,对服务业投资增长迅速。2003年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外商在服务业的投资迅速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外商实际投资133.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占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达24.9%,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对地质勘探和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倍,对金融保险业投资增长1.2倍,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与第三产业相反,全年第一产业外商实际投资10亿美元,下降2.6%;第二产业外商实际投资391.79亿美元,下降0.8%。其中除制造业外商实际投资增长0.4%外,其余采掘业、建筑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商实际投资分别下降42.1%、13.7%和5.8%。

  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3年新批准设立外国银行分行11家、外商投资保险公司5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4家、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家、外商投资证券公司1家,实际使用外资(境外投入的资本金)合计5.31亿美元。当年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已扩大到13个城市,业务对象扩大到中国的企业;外资保险公司业务扩大到15个城市;批准设立3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11家外资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到2003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1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4家已经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被批准在华建立了211个代表处,在华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70多亿美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4%;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已经超过200多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达到164亿美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外汇贷款的13%。另外,还批准设立了中外合资证券公司2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1家,外资保险公司营业性机构67家。

  零售业提前开放,步伐加快。零售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中国的各种限制,并在开放领域的时间表上实际有很大提前,因而吸引众多国际零售业巨头抢滩中国市场。而不少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商,无论是在股权设置方面,还是在开店的数量、区域方面,都大大突破限制,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据不完全统计,自1992年开始试点至2003年9月底,商业领域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全球50家大零售企业,已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国内大卖场高端市场,外资所控份额已占5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大型超市领域,外资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23%。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自1996年在深圳开设第一家超市以来,截至2003年在中国已拥有33家分店,2003年销售额达到58.5亿元人民币。沃尔玛还以直接和间接方式从中国采购大批商品出口,2002年为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150亿美元。作为首批进驻中国的外国超市法国零售商家乐福,到2003年底已在中国开设了近40家超市,并计划在2004年再开设大约12家连锁店。2003年家乐福中国各公司销售总额达到1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依然稳坐在外连锁超市老大的宝座,并位居中国连锁经营企业第五位。

  外商投资来源地增加,但传统伙伴多数投资下降。2003年对华实际外商投资来源地达139个,比上年增加15个;外商投资在1亿美元以上的有27个,增加2个。但这27个最大外商投资来源地中,有15个外商投资有所减少,如名列第一、二、五、六、七、九、十位的香港地区、维尔京岛、美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开曼群岛和德国,投资均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少数国家外商对华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如来自名列第三、四、八位的日本、韩国、萨摩亚,外商投资增速分别达20.6%、65%和12.1%。

  东、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格局未变,差距依然明显。2003年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外商主要投资地的地位,合计吸收实际外资和合同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37.4%,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5.9%和87.4%,占绝对地位。苏、粤、鲁、沪、浙、辽、闽、京、津9地实际吸收外资依次列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位,其中浙、沪、鲁、苏分别增长61%、28%、27.1%和3.7%,闽、粤则分别下降32.3%和31%,表明外商投资偏好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未变。中部地区吸收外资特别是合同外资增势强劲,合计吸收实际外资和合同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59.4%,占全国比重分别上升为10.9%和8.3%。其中湖北实际吸收外资位列全国第九位,增长10%;江西、河南则分别增长49%和33.2%,增速最快。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未见增长,合计比上年下降14.1%,比重更降为3.2%;但合同外资合计增长38.7%,比重略增为4.3%。其中广西吸收外资最多,分别达4.2亿美元和6.4亿美元,各增0.3%和19.7%。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2003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出口额达2403.38亿美元,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54.8%,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70.7%和85.4%,在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中国整体出口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亿美元以上商品达91种,合计出口1814.17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比重达75%。其中前10位出口1亿美元以上商品依次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服装及衣着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零附件、鞋、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家具及其零件、集装箱,合计出口额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比重达48%。其中6类机电产品(第一、三、五、六、八、十位)分别比上年增长38.8%至1.1倍,其余4类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仅分别增长10%至37.1%。

  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速度加快。200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及对外设计咨询合计完成营业额达172.34亿美元,新签合同金额达209.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和17%,发展速度各自加快2个和8.1个百分点。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新签合同额176.7亿美元,增长17.4%;对外承包工程项下货物出口7.34亿美元,增长28.3%;新签合同项目规模扩大,平均达476.47万美元/项,扩大27.7%。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3.09亿美元,增长7.7%;新签合同项目增多,达3.8万个,增长26.1%;新签合同额30.87亿美元,增长12.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1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达5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3.5万人。对外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增幅大,达1.78亿美元,增长1.1倍。

  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2003年中国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已近1500家,其中大型专业工程公司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入美国《工程新闻纪录》评选的2002年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的43家中国企业,2003年多有上佳表现。中国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已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程项目也从最初房建、修路等单纯土木建设逐步发展到冶金、石化、地铁、机场、通讯、水电、矿山建设等国民经济各领域,以及环保、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核能等高科技领域。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方式已逐步由初期单纯分包、转包,向更高层次工程总承包(EPC)、项目管理承包(MPC)及BOT(建造-运营-转让)及其衍生形式等方式转变。

  国际组织统计中国在海外累计投资额已达350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最新统计,2003年,经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共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0.87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5.7%和112.3%。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7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45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经批准的中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累计达到747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共114.27亿美元。海外企业单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02年底,平均单项投资134.2万美元(2002年当年平均单项投资为280.86万美元),2003年平均单项投资额上升到409.21万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1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即在海外投资总额),累计仅30亿美元上下,1995年达到150亿美元左右,而2003年中国(含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350亿美元,投资规模基本上相当于韩国对外投资规模。中国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接收国,而且正逐渐成为资本输出国。

  对外投资遍布五大洲。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均普遍有所投资。如据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统计,中国已成为英国第六大投资国(列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和法国之后),海尔集团、联想集团、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中国华源集团、北大方正、华为科技、中兴通讯、上海华显和中国最大民营天然气公司新奥集团等22家中国公司已在英国建立了分部,在英国投资的中国国有企业达到了250家,涉及金融、保险、运输、电信、计算机、化工、旅游等许多领域。

  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3年是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投资协议金额最多的一年,首次单年超过1亿美元。全年中国对越直接投资61个项目,协议投资额1.38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5%,在当年世界对越投资排名中仅次于台湾地区、韩国和维尔京群岛,列第四位。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越投资有效项目达244个,协议投资总额达5.0790亿美元,法定注册资金共2.8803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1.4598亿美元。其中投资于工业和建筑业领域有173个项目,协议金额2.7893亿美元;投资农林水产业有40个项目,协议金额7763万美元;投资服务业有31个项目,协议金额1.5128亿美元。其中中方独资项目有124个,协议金额1.9280亿美元;合资项目有93个,协议金额2.7621亿美元;合作经营项目有27个,协议金额3886万美元。中国对越投资在64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列居第16位。

  中国对外投资的目的地已多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是中国最大海外投资目的地(其中有一部分是在香港和澳门地区投资),其后依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最后是欧洲,且投资主要集中在中东欧。按国别,不包括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投资较多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再次是泰国和俄罗斯。

  境外投资类型、方式多样。中国的对外投资类型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资源导向型,如在澳大利亚、南美洲、北美洲等地,中国企业对铁矿、油田、铝矿等自然资源,都有许多大型投资,进行开采,以便返销国内;二是市场导向型,如像海尔家电等一些企业,在投资当地进行生产,并在当地销售;三是效率导向型,主要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和东道国的一些优惠政策,贴近出口市场,将生产产品向周边市场或发达国家销售;四是技术导向型,就是企业到海外收购一些企业,购买发达国家一些企业先进技术和品牌,再利用它的品牌,生产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对外投资方式基本上也分四种。第一种是绿地投资式,即在投资地投入资金设立独资或合资子公司,这在家电、电子、轻纺领域特别明显;第二种是跨国并购式,这是国际上非常普及、而中国却在近年才发展起来的形式,在资源开发领域,最为突出;第三种是研究开发式,即建立海外研发机构,通过海外研发取得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以华为最突出;第四种是战略联盟式,是指通过同跨国公司在某方面联合,达到优势组合和跨国发展目的,虽然比第二种的跨国并购式更复杂,但比自己直接投资快得多,又不需要并购对方大公司。这方面典型例子有,青岛啤酒厂和世界著名啤酒厂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结成的战略联盟,以及TCL同法国汤姆逊公司合并双方彩电和DVD业务。

  为保护异境投资,积极发展双边关系。为适应对外开放需要,中国已与106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其中半数以上已生效);与81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中国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的106个国家中,亚洲国家有38个、欧洲有34个、非洲有20个、北美洲有5个、南美洲有6个、大洋洲有3个;与中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81个国家中,亚洲有28个、欧洲有35个、非洲有8个、北美洲有5个、南美洲有2个、大洋洲有3个。这些协议的签订和执行,不仅对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有利,同时对保护中国投资者在国外投资的权益也十分有利,因而大大促进了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

  沿海发达地区境外经济活动能力增强。2003年,全国各地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有5个,依次是苏、沪、鲁、浙、粤;当年完成营业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则有4个,依次是苏、沪、浙、粤。2003年,上海企业对外投资额达1.7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签合同金额达1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和7.9%。截至当年底,上海对外投资企业累计700多家,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12亿美元,近3年的海外投资,相当于改革开放头20年总和的1.3倍;累计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86亿美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3 某某网站 版权所有冀ICP备2023013974号-1